如何开展中小学德育工作
赵伟
学校教育德育为首,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一个道理。一个人的优秀品德不是先天遗传、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长时间综合教育和环境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先做人后做事”,也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实施新课改以来,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这同时也给新时期的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我的工作经验,我认为开展中小学德育工作应抓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德育思想,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教师个体素质直接关系到德育工作的质量。因此开展中小学德育工作,学校领导、班主任和共青团是实施德育工作的主力军。第一,班主任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因此一定要让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和奉献精神强的优秀教师担当班主任。同时学校要注重平时的各项管理工作,即,每周的一次班会,每周的一次班主任会、每学期的家长会和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让班主任在实践中学习。第二,学校要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作用,加强共青团组织的建设,发挥集体的力量,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工作。第三,充分利用每周一的升旗活动,坚持不懈地开展升旗仪式和系列化的国旗下的讲演,定期举行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和励志教育等活动,向学生进行革命理想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自觉纪律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敦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塑造高尚的灵魂。
2研究德育教育方法,提高德育质量
德育过程是师生双边的活动,教育者要提高德育质量,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内容,必须研究德育方法。具体说来就是结合身边实例,要运用说服、榜样、陶冶的德育方法,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并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激起情感上的共鸣,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教育人是一种艺术。成功地运用德育方法,还有赖于教育者的教育热情和教育机智。因此,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不能只是孤立地、单独运用某一种方法,而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巧妙地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要因材施教,不断完善德育思想、调整德育手段、拓展德育渠道,最终实现德育目标。
3构建家校共育体系,促进德育全面发展
我们充分发挥“校园主战场、课堂主阵地、教师主力军”的“三主”作用,在努力建设好班主任和思想政治课教师两支专业德育队伍的同时,积极建设思想品德教育基地,编制德育教育网络。学生在家庭中度过的时间最长,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全面而且深刻。因此,学校要建立家校联系卡,必须经常保持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尽力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通过说服改进家庭教育方式,树立家长的教育目标,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明确家庭教育目标,以德依法理家,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为国教子”的观念。“为国教子”的家庭教育观念是家庭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基本标志,未来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坚定的信念。只有在家长具备正确观念的前提下,才能教育学生尊敬师长、诚实守信、先人后己、仁爱互助、爱护环境等优良道德品质。其次要多渠道多方式多角度培训家长改进教育方式,调动子女积极性,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利用学校图书、网络电视等媒体资料向家长宣传教育原理;通过家长会、家访、校访等一系列方式让家长掌握科学合理有效的教育手段。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教育的合力,使家庭教育科学化、民主化,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优化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工作的载体。班级文化要各具特色,班级知识树、楼道国学文化展示、评比栏、读书角等要有声有色。学校要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和建筑物等一切可利用的媒介宣传教育理念,如张贴革命领袖、英雄人物、劳动模范、科学家、艺术家等杰出人物的画像和格言,特别要注重展示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使浓郁的校园文化渗透在学生学习的环境中,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能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使之渗透到学生的言行举止中,落实到学生的为人处世中,融化到学生的血液中,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总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一项重要的工作,它能反映出一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精神风貌。要做好它,我们不仅要研究德育理论,认识德育规律,而且还要掌握德育原则、方法,懂得实施途径,各中小学要清醒的认识到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严峻形势和重要作用,正确理解和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法制教育和养成教育为核心,巩固德育教育阵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德,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新型合格人才,塑造一代创新人才,为构建平安社会、实现科学发展,推进社会和谐进步,实现中国梦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作者系级优秀教师,东方红中学校一级信息技术教师)
责任编辑:贾琴琴